三亿体全站-拉齐奥已接触阿奇-布朗,根特对其估值超1000万欧
大山里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云南烟草“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缪翼
自去年7月,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对德宏州阿昌族、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保山市施甸县布朗族实施了“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近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里,感受这片曾经的“穷乡僻壤”因脱贫攻坚所发生的巨变。
出钱
走进梁河县曩宋乡关璋村,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兴土木”。
作为阿昌族全国人大代表、关璋村村委会副主任,曹红梅见证着家乡巨变:道路、水渠、学校等基础设施开工在建;800亩水田全部种了烤烟。用曹红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这次的帮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阿昌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雷响田”、烂泥路得以改变,靠得是真金白银。据了解,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将陆续投入10亿元专项帮扶资金,争取用3年时间,实现阿昌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前看来,指日可待。
同样,云南中烟计划3年投入7亿元,重点让施甸县两个布朗族集聚区发生质的改变。
80栋整齐划一的气派小楼,年底就可以入住了。对于摆榔乡尖山村关脚大寨子的布朗族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春秀一家来说,除了能易地搬进“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居之外,更重要的是“躲过一劫”。原来,李春秀所住之处,正是地质灾害危险区。“一到雨季就易发山体滑坡,成天提心吊胆,真是不敢睡觉。”手指着即将竣工的新房,李春秀很激动,“这‘48号’就是我家的,再过最后一个担惊受怕的汛期,我们就可住进温暖的家了。”
“盖房一共花费十几万元,云南中烟给了8万元,除了自己的积蓄,政府也贴息贷款一部分。”照李春秀说,房子本身不再是问题。然而,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难题是人们的生活来源。云南中烟结合实际,在附近配套建设了养殖小区,并给予每头牛5000元、每头种猪1000元的补贴。这样一来,李春秀打算今年底搬了新家后,就先养5头牛、4头猪,同时,因为自己的田地离家也不太远,依然可以种些玉米、小麦。
出招
贫困地区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烟叶主产区,而近年来,行业要求严控烟叶生产规模。对此,云南香料烟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宁德凯说:“为了切实开展好扶贫攻坚工作,我们通过全省调剂,预计2015-2017年,3个阿昌族乡烤烟可增加5万担,最终烤烟收购量将达到11.17万担,预计实现烟农总收入1.53亿元,亩均收入3958元。
规划绝对不是空话。在采访中,记者充分感受到了烟草产业已经在阿昌族群众“脱贫账本”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陇川县护撒乡户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寸小羊25岁的儿子至今还没结婚。“还不是因为穷嘛,在我们这25岁早就是孩子的爹了。”对于这个“老大难”问题,寸小羊很是头疼,“不过今年我们盖了新房,4亩小麦、水稻田全部改种了烤烟,儿子的婚事也有了眉目。”
烤烟是“计划经济”,并不是谁想种都能种,寸小羊得益于扶贫计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倾斜;烤烟种植需要精细管理,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种好,而如今烤烟生产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今年初,“转行”种烤烟的寸小羊还是一穷二白,没资金、没技术。云南香料烟公司把集中育好的苗按每亩地3盘,给寸小羊免费提供了12盘;田间管理中遇到了问题,一个电话技术人员马上就到;烟叶采摘完只需送到位于村委会弄行小组旁的烘烤工场,全部实行商品化烘烤。
按照每亩烤烟3600元左右的纯收入,今年一年,寸小羊建档立卡户的帽子就摘了。
出智
同样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关璋村,曹红梅家的日子过得要比其他人红火很多。原来,她是2004年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她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注定了其较高的思想意识。
是的,扶贫要先扶智,再穷不能穷教育。然而,梁河县九保乡横路村阿昌族建档立卡贫困户赵小丽,眼下正在考虑还要不要让她正在读初三的女儿继续读高中。“初中的学费是每年500元,勉强能接受。”赵小丽说,“而高中每年近2000元的学费,对于我们可就不是小数目了。”
对于经济基础差的少数民族家庭,成绩优秀却因上不起高中而失去上大学机会的学生不在少数。“现在好了,云南省烟草专卖局每年给5000元助学费用。”对于赵小丽一家来说,这5000元不光是解决了燃眉之急,更是立足长远和根本的帮扶。
同时,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也在云南中烟的扶贫规划里。为了加快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提升,云南中烟围绕“1户1人1技能”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区共培训2634人次,除种植、养殖外,还涵盖了驾驶、电焊、建筑施工等内容,为布朗族青壮年走出深山打工提供了技能储备。
如今,眼看着路宽了一些,学校建好了一些,家温暖了一些,田地种得丰收一些……大山里人们的愿望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